教室里牛融网,智慧黑板将课件、作业一一呈现;走廊中,电子班牌实时更新着班级积分榜;操场上,运动数据被数字手环自动收录、生成每日健康报告……这样充满智能范、科技感的一幕幕画面,正发生在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(以下简称“重师附小”)的校园里。
作为西部(重庆)科学城数字化先行学校,重师附小大力践行“科创高新·智慧教育”发展理念,深入推进“S2C”数学教育变革,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打造智慧校园新生态。学校已获评教育部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”,数字校园建设案例荣获全国优秀案例。
▲重师附小校园全景图
资源重组
构建智慧校园“生态骨架”
在重师附小的智慧校园里,“互联网+物联网”系统将校园各处紧密相连。
硬件上,学校提档升级创客教室,新建AI孪生教室,改造“三个课堂”智慧教室,实现智慧黑板、智能班牌全班级覆盖。软件上,深度应用高新区智慧教育平台,定制开发“六礼值周”“智雅评价”等个性化系统,实现“教、学、管、评、研、促”全场景应用。
▲全过程可视化数据仓牛融网
课程优化
培育智慧素养“生态土壤”
学校主动拥抱智能时代,将人工智能课程作为必修课程。
以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第二批试点校为契机,学校在3-6年级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课程,确保每名学生每学期6课时的普及。通过开设《小学编程》课程,组建9个编程类社团,开展“走进大学”系列行走课程,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。
▲学生正在上人工智能课
队伍提质
激活智慧教育“生态基因”
学校把数字素养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牛融网,通过设立基础教育人工智能领域专项课题,成立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技术中心、外聘技术人员,定期组织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训、专家讲座等,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。
在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,重师附小3节创新课例获奖,教师入选“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师”。
▲教师分享学校“央馆人工智能课程”规模化应用经验
动态评价
绘制学生成长“生态图谱”
学校构建“智雅评价”体系,从道德情操、学业水平、体育健康、审美创造、劳动实践五个维度的33个采集点,构建动态立体的评价体系。教学楼一楼还设置有数据座舱动态展示,实现过程性评价和伴随式数据的精准采集。
学生评价所得的积分,可在电子班牌、自动兑换机等物联网终端兑换、领取奖章,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教学革新
重塑以生为本“生态场景”
学校用好人工智能,有效为学生“减负”。比如在不改变学生传统纸笔作业的基础上,通过高速扫描仪和后端平台试点精准作业,有效提升作业效率。在高年级英语学科教学中,使用AI听说系统,做到自动收集、及时纠错,促使学生英语学习更加精准、更加高效。
▲学生使用英语AI听说应用
管理升级
优化校园运行“生态循环”
学校以人工智能赋能清廉学校关键环节改革,自主开发APP,涵盖数字化预算执行、过程监管、申请通办等功能,让静态机制和动态运行高度同构。从物资招采、审批验收到反馈维保,全程实现网络化,每个环节每个流程可以随时追溯,教务管理效率显著提升。
真正的智慧教育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,而是构建动态调整、持续更新的生态系统。
在重师附小,物联网系统如根系深扎大地,智能课程如茎秆输送养分,评价体系如枝叶多元舒展,而师生则是这个生态中最富生命力的存在。这就是教育数字化最美的模样:既拥抱技术的星辰大海,更守护生命的郁郁葱葱。
(黄丹)牛融网
富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